慢性肾病,这一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沉默杀手”,正在经历一场治疗理念的变革浪潮!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顶尖研究团队,近期在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上发表了一项具有开创性的研究。该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传统中药与干细胞疗法联用在慢性肾病治疗中的科学机制及其巨大的潜在疗效。这一发现为全球数亿慢性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照亮了他们的未来。
该研究团队的核心发现指出,传统中药绝非配角!其精髓在于"多靶点干预":
有效减轻炎症风暴、抑制有害的肾脏纤维化进程,为干细胞移植创造更有利的存活与分化空间。
中药活性成分可显著增强干细胞的归巢能力(精准到达损伤部位)、提升其修复潜能与再生效率。
中药与干细胞疗法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产生"1+1>2" 的协同效应——中药优化"土壤",干细胞强效"修复",共同形成治疗合力。
干细胞因其具备自我更新、高速增殖和多向分化的能力,被广泛视为慢性肾病(CKD)治疗的重要工具。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临床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类。它们通过抗炎和免疫调节机制,以及抑制上皮-间质转化(EMT),有效减缓肾脏纤维化的进展。研究显示,MSCs能够分泌多种因子(如PGE2和TSG-6等),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并促进组织的修复。
中医干预肾脏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强调体内的平衡恢复。研究表明,中药中的天然成分,如类黄酮和萜类,具备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和抗纤维化,能够通过调节多个信号传导通路来抑制肾脏纤维化。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干细胞与“肾脏本质”存在密切联系。干细胞的产生与“先天本质”相同,均源自受精卵。此外,干细胞在生理功能和衰老机制上与肾脏本质也有相似之处。有研究者认为,干细胞的功能符合五行定律。
研究表明,多种补肾中药对干细胞的增殖、归巢和分化具有促进作用,并能够延缓干细胞的衰老。例如,淫羊藿苷能够提高人脐血干细胞(HU-MSCs)的多能性,同时降低终末期慢性肾衰竭(CRF)大鼠的纤维化程度。此外,黄芪的主要成分则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的成骨分化。
中药改善了肾脏微环境,为干细胞的生存和分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和减轻炎症,进一步增强了干细胞的再生能力。同时,干细胞能够直接修复受损的肾脏组织。两者的协同作用使得对慢性肾病(CKD)的干预效果更为显著。
2018年8月9日,首家“中医药与干细胞研究院”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揭牌成立。该研究院围绕中医药对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开展基础研究,推动中医药与干细胞科研及成果转化,推动了中医与干细胞的融合研究。
2024年第二届干细胞与中医再生医学国际论坛暨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第二届干细胞与中医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举行,标志着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干细胞技术的交流合作迈入新阶段。
近年来,中国在政策与科研层面加速推动中医药干细胞的跨界融合,在《“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指出,中医药传承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有利于传承创新的政策机制逐步完善,基础理论和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临床与科研结合更为紧密,多学科融合创新持续推进。
尽管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依赖于严谨的动物和细胞实验,这一中西医结合的创新策略却已显示出巨大的临床转化潜力。这一策略不仅反映了从单纯对抗疾病到推动器官自我修复的理念飞跃,还标志着中医药现代化与再生医学的深度交融,形成了令人振奋的创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