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8 2308 5206

干细胞有效改善骨质疏松,为健康加“骨”劲!
来源: | 作者:medical-100 | 发布时间: 2025-07-14 | 8 次浏览 | 分享到:
著名影星林青霞发文自爆“在睡觉时摔下床,导致裂了两根肋骨”。

图片


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的风险较高,尤其是女性。骨质疏松可能导致全身多处骨折,其中髋部、脊柱和手腕等部位的骨折最为常见。如果老年人由于受轻微外力或平地跌倒就发生了骨折,这很可能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意味着患者患有骨质疏松症,需要引起重视。


PART.1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


图片


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面临患病率高及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低(一高三低)的严峻挑战。2018年国家卫健委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则更是高达32%,且患病人群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早期常常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人忽视,往往在骨折时才被发现,所以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PART.2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图片

1.疼痛以腰背痛多见,其特征是难以明确指出何处疼痛,疼痛多在久坐不动后稍一活动即出现;

注意:疼痛呈进行性加重或有外伤史时,警惕是否有压缩性骨折。

2.身体缩短甚至驼背畸形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

PART.3
骨质疏松易患人群

可控因素

  • 不良生活习惯

例如:吸烟、过度饮酒、过度食用碳酸饮料、运动量少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 疾病因素

例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内分泌及免疫性疾病是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势必引起重视。


可控因素:


  • 年龄

随着年龄增加,每年皮质骨约有0.3%~0.5%的丢失。

  • 绝经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分泌较少;而雌激素有促进成骨细胞发生、分化、增殖的功能,雌激素减少,骨形成减少,骨质丢失加速。

  • 种族

不同种族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各不一样,一般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PART.4
如何判断骨质疏松

图片

如果轻微外力就发生骨折,考虑已经有重度骨质疏松症。

对于没有骨折的中老年人,临床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和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基于DXA测量的结果。

PART.5
骨质疏松的治疗方式



传统方法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直接刺激骨生成以增加骨量。目前,通常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激素疗法,然而,长期治疗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如颌骨坏死、腺癌、骨肉瘤等的风险。长期药物和激素干预的成本和副作用,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痛苦。



干细胞助力骨骼健康


在骨质疏松性人群中,骨密度降低和骨折愈合能力的减弱与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能力减弱有关,由于干细胞能够分化为成骨、软骨、脂肪,因此,干细胞可以作为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

图片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潜能性细胞,而且其在特定诱导条件下能向多种细胞系分化,来源丰富,获取途径比较方便。使用干细胞能从根本上改善病情,直接或间接增加成骨细胞数量。

《干细胞杂志》上发表过一项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II期干细胞临床试验报告。研究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有助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改善身体功能。

图片

20名因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特立帕(合成代谢制剂)进行保守治疗,另一组静补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同时使用特立帕肚联合应用。

1年的随访评估发现,干细胞联合应用组相比传统保守治疗,患者疼痛显著改善,骨密度明显增加,脊柱形成了更完整的微结构。证明了间充质干细胞对促进骨结构形成和骨折的愈合具有临床意义

图片▲图片两组患者CT扫描图像干细胞治疗组的椎骨微结构更完整,骨密度更高▲


PART.6
结语


干细胞已被报道为干预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一种新的策略,主要是因为能够分泌直接或间接参与骨修复的因子,并能够补充到组织中,分化为有功能的成骨细胞。目前已有的大量临床试验数据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是很有希望的骨再生疗法。

随着对其潜在的分子机制的了解加深,并进一步结合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未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修复潜力将得到更大更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