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医疗花费高昂等特点,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截肢。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这一严重并发症有了新的治疗希望。《科技日报》报道,一项基因工程改造干细胞的新技术在实验室环境中实现了糖尿病足伤口14天内愈合率超过96%,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人数到2030年预计将突破1.64亿人。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续攀升,糖尿病足这一严重并发症的患病人数也呈逐年递增趋势。临床统计表明,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1年新发率达8.1%,总截肢率高达19.3%。
令人振奋的是,一项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干细胞技术,实现实验室环境下14天内糖尿病足伤口愈合率超96%,为众多患者带来希望,为糖尿病足的临床干预开辟了新路径。
△ 《科技日报》报道
糖尿病是一种表现为血糖异常升高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对双足的影响,本质是高血糖引发的‘血管—神经—免疫’三重打击。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背后是血糖失控对足部组织的渐进性破坏。
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病变就像“多米诺骨牌”,高血糖会触发脂质代谢紊乱,使胆固醇、甘油三酯飙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在血管内壁埋下硬化斑块的“种子”。
△ 糖尿病足
高血糖会导致血脂异常,胆固醇沉积形成动脉斑块。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细胞间隙增大,脂质更容易渗入血管壁,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同时,微血管基底膜增厚2-3倍,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在微血管中聚集形成微血栓,严重影响血液循环,最终导致血管系统损害。
这种血管病变在足部尤为突出。下肢动脉离心脏最远,血流动力最弱,一旦发生硬化狭窄,足部就会陷入缺血缺氧困境。多项临床案例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血管常呈现“串珠样”狭窄,严重者血管腔完全闭塞,导致足部皮肤颜色变紫、温度降低,甚至出现坏疽。有研究也证实,糖尿病足患者足部血流速度比健康人慢40%,组织供氧不足直接影响伤口愈合。
除了血管的病变,糖尿病造成的神经损伤会使足部失觉。高血糖会像锈迹般侵蚀周围神经,导致神经轴突变性、鞘膜断裂,使足部痛觉、温觉迟钝。一旦运动神经损伤,导致支配足趾的屈伸肌肌力失衡,便会引发踇外翻、锤状趾等足部畸形,使人行走时足部负重点转移到异常部位,致使该部位被反复摩擦形成溃疡。
△ 糖尿病足的常见分级
此外,糖尿病患者往往还伴随着全身免疫力下降问题。长期高血糖导致蛋白负平衡,免疫细胞功能受损,加之血管病变造成局部供血不足,抗生素难以到达感染部位,使得局部轻微破损容易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程反复、预后差、治疗费用高昂。其治疗不仅需要常规内科手段控制血糖,还涉及感染控制、血管重建与修复、坏死组织清创、溃疡创面修复等多个关键环节,是临床上面临的重大治疗难题。目前,糖尿病足治疗领域已涌现出多项突破性技术,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血管重建与修复方面,干细胞应用和基因疗法都有较大突破。下肢动脉血运的重建,恢复和改善肢体血流,是避免肢端缺血坏死、减少截肢发生率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干细胞应用被视为一种治疗糖尿病足的极具潜力的新方法。该疗法对于糖尿病足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改善神经缺血、缓解炎症及促进胶原沉积实现的。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研究发现干细胞衍生物(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
△ 干细胞调控免疫系统示意图
作为干细胞分泌的天然囊泡,外泌体具有结构简单、不可复制、不含细胞核遗传物质、作用时效可控、粒径微小便于体内扩散等特性。研究证实,其在糖尿病足治疗中具备与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活性,且具有安全性更高、作用机制更明确的独特优势。
有医生表示,临床上有将近20%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远端动脉全部闭塞,无法接受外科旁路移植手术或腔内介入治疗,而干细胞应用和基因疗法为糖尿病足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双脚往往是血糖失控的“晴雨表”。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人,如果忽视足部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发展为溃疡、感染,甚至面临截肢等严重后果。一旦双脚出现异常症状,就要高度警惕糖尿病足的发生。当然,我们也期待干细胞技术未来能为糖尿病足的防治带来新的突破,成为攻克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
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