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疾病(CVD)占首位,2020年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00%和45.86%;缺血性心脏病、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报告)心血管疾病,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心血管疾病,一般指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我们的血管如同“水管”一样,可能会发生裂了(出血性),或是堵了(缺血性)的两种情况,我们常听说的脑梗,就是因为脑血管堵塞。
高血压、中风、冠心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下肢动脉疾病、心房颤动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药物、手术、干细胞,心血管疾病治疗不断更新
虽然药物、手术、介入等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大大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但是心血管疾病通常是由多因素造成的,药物、手术等传统治疗方法只能单一地缓解症状,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如降脂药可以把血脂调节正常,但血管中的血栓并不会因血脂正常而消除。而长期服用药物,还可能会导致肝肾损伤甚至衰竭。
随着细胞技术的发展,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发现,干细胞可以参与血管机械损伤后的重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源)
减轻内皮功能障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触发因素是内皮功能障碍。间充质干细胞已被证明可增强内皮细胞分化,提高内皮细胞活力,恢复内皮功能,加速受损动脉内膜的修复过程,减少或消除斑块的堆积,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降低血清脂质水平
高脂血症是一个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三项动物试验表明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可降低试验血清脂质水平,从而减少斑块中的脂质沉积,专家通过对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小鼠进行干细胞移植移植,8周后数据表明,干细胞移植后的小鼠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了33%。
清除炎症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危险因素包括衰老、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和肥胖。在过去的十年中多项相关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抗炎特性及免疫调节作用。
提高斑块稳定性
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减小斑块的体积,但是斑块大小并不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严重程度的唯一评价指标,还必须考虑斑块稳定性对破裂风险的影响。斑块破裂和随后的腔内血栓形成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
日本一诊疗机构为探索回输间充质干细胞(MSCs)辅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回顾性研究了78名该诊所中曾使用过MSCs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报告。
MSCs通过静脉回输,回输时间在40分钟左右,全程使用生命体征监测仪进行监测,回输后在诊所观察1小时,无特殊情况可正常离开。平均回输次数为1.58±0.95(1-4)次。
治疗前的患者基本信息如下:

患者输注MSCs后,HDL、LDL和残粒样微粒胆固醇水平、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CAVI(心-踝血管指数)均有明显改善(下图)。所有使用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

患者在MSCs输注治疗后4个月,其中一位56岁男性患者的IMT从治疗前的1.7mm下降到1.1mm(下图)。

另外,10名处于动脉粥样硬化临界的患者,移植输注MSCs后对其HDL、LDL、甘油三酯等实验室检测数据也有改善。
综上所述,间充质干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为今后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并可能达到一个现有治疗方法无法达到的新高度,建议一个全新的治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