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干预类风湿关节炎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改善疼痛和阻断恶化!
来源:
|
作者:medical-100
|
发布时间: 2022-10-19
|
76 次浏览
|
分享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即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关节周围组织识别为“非我族类”进行攻击,造成关节炎症、疼痛、肿胀和僵硬。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病程慢、反复发作,可引起关节损伤、躯体残疾、心脏疾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降低病患的预期寿命。
全球有超过2300万人患有此病,全球发病率为0.24%,我国的RA患病率目前为0.3%,在我国有超过500万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频率也越来越高,高发年龄为40~60岁,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
然而,大家对这种疾病的了解甚少,提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常和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混为一谈。
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变现之一,多发于膝、踝、肩、肘等大关节。
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常常由链球菌感染所致,该病好发于手、腕、脚等小关节,易反复发作。
类风湿性关节炎具体发生的病理机制还在研究中,主要涉及多种免疫细胞的异常激活,导致持续慢性炎症,进而导致关节损伤和破骨细胞活性增强介导过度的骨吸收。
在EULAR 2019(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年会)会议上,有学者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复杂,个体差异大,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经发现,T淋巴细胞(记忆T细胞,CD4+ T细胞)的异常激活、增殖和分化是其重要的因素。
最新发布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的一篇文献,讨论了CD4+T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进展中的作用,研究干细胞在CD4 +T细胞中的影响以及调控。大量CD4+T细胞渗入滑膜组织,具有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的高能力。这些细胞能大量分泌如IL-1、THF-α、IFN-α、IL-17等炎性因子,其中TNF-α、IL-17等具有促进炎性反应的作用,会加重炎症反应。
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改良型抗风湿药物、免疫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等,但这些药物只能缓解患者的症状,无法彻底根治。如果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或患者具有严重关节功能障碍的话,则需要选择外科手术治疗,进行关节置换。
已知的患者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感染、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即使药物干预达到临床缓解,软骨和骨损伤也会继续累及进展。
传统的类风湿病治疗药物只能缓解症状,存在起效慢、药物副作用大,治标不治本等缺点。类风湿疾病的治愈不仅仅是缓解患者的疼痛,更重要的目标是要调节自身免疫系统,从而预防关节的损伤和变形。达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干细胞。
类风湿关节炎的标准治疗方案往往不能提供长期的治疗效果,易发生不良事件导致治疗中断或重新调整。
大量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调节功能,同时还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修复被破坏的软骨及损伤关节的作用。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干细胞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和相关指标,如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显著下降。因此,干细胞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干预调理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0
调查显示,类风湿患者进行间充质干细胞调理后,绝大部分患者达到了关节结构、躯体功能和临床症状“三重缓解”,已成为近年来有效干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热点。
间充质干细胞激活后可修复、替代受损害的细胞和组织,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组织分化潜能,回输至人体内后可在特定部位的微环境影响下向正确表型的功能细胞分化;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功能,间充质干细胞与T淋巴细胞之间的接触可以增强其抑制作用,诱导CD4+CD25+Foxp3+T调节细胞的产生、上调巨噬细胞的抗炎表型来调节适应性和先天性免疫反应,调理和修复免疫系统;
间充质干细胞激活后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可以阻止炎性细胞介质,抑制关节肿胀和软骨侵蚀,减少滑膜破坏,进而有效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进展,为关节腔创造一个良好的微环境;
间充质干细胞使用至人体内无排异反应,无医学伦理争议,安全可靠,效果确切,是目前调理类风湿关节炎最持续有效和最彻底的干预方法,可改善患者体内环境、调节免疫功能,激活受损及休眠的细胞,在体内能够正常生长、增殖和修复损伤细胞,阻止关节结构进一步破坏,平衡异常的机体免疫功能,遏制并发症的发展,从而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